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节点城市,天津凭借制造业底蕴、科研资源集聚与信创产业政策赋能,正构建计算机产业的“硬核”生态。从滨海新区信创产业集群到西青学府工业区的产学研联动,天津锚定“计算硬件-软件系统-数字服务”全链条,在芯片设计、服务器制造、工业软件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。
在计算硬件赛道,天津聚焦半导体关键器件、高端服务器、工业控制终端三大方向:滨海高新区企业攻克存储芯片封装技术瓶颈,支撑国产服务器存储能力升级;西青区智能制造企业定制化研发工业计算机,适配汽车、装备制造等场景的极端环境运算需求。依托“海河实验室”等科研平台,天津正突破CPU、GPU协同架构设计的底层技术壁垒,为自主可控计算系统筑牢硬件根基。
软件领域,天津以工业软件、智慧城市系统、大数据分析平台为突破口:北辰区企业研发的工业设计仿真软件,助力航空航天零部件精度优化;和平区数字服务企业搭建城市治理中枢系统,整合交通、安防等数据实现智能调度。同时,天津高校(如天大、南开)与企业共建“软件开源社区”,孵化低代码开发、边缘计算中间件等创新成果,加速软件产业化落地。
天津聚合20+高校计算机相关学科(含人工智能、网络空间安全等交叉方向)与300+实训基地,构建“学历教育-技能认证-产业实践”闭环。海河英才计划吸引算法工程师、芯片架构师等高端人才落户,滨海-中关村科技园的“人才飞地”模式,让京津冀技术团队共享天津产业配套资源。校企联合实验室中,学生参与的“国产数据库性能优化”项目,直接转化为金融、政务场景的商用方案。
滨海新区信创产业园聚焦“CPU+OS+数据库”信创底座,聚集超百家核心企业,形成“芯片设计-整机制造-系统集成”的完整链条;武清开发区瞄准物联网终端,打造“传感器-边缘计算设备-云平台”物联网计算生态。园区内企业通过“供需对接会”共享算力资源、测试平台,降低中小微企业研发成本,催生“计算硬件代工+软件定制服务”的柔性产业链。
面向AI大模型、6G通信等新趋势,天津正布局“智能计算中心”建设,探索算力调度、异构计算的区域协同方案。从硬件“硬实力”到软件“软实力”,从单一产品到系统解决方案,天津计算机产业以“技术纵深+生态协同”为引擎,持续释放面向全国、辐射全球的产业势能。